金博洋
冰场,江湖
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金博洋再次演绎了《卧虎藏龙》,这是他时隔四年,再一次在冬奥会的冰场上演绎这段旋律,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
如果说四年前他展现了一段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江湖侠气,那么这次在北京冬奥会的诠释就更多了一份沉淀于心的从容,“在平昌的时候,是作为参赛的中国运动员,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元素的音乐,但是在北京冬奥会,站在自己家门口的冰场上,再听到《卧虎藏龙》心情是不一样的。”
熟悉的音乐响起时,电影中的一幕幕刀光剑影,由金博洋一人在冰上呈现,他将武侠风韵与冰面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用收放自如的身姿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彼时赛场上无风无竹,但观众都听见了风声瑟瑟,见到了竹影斑驳。
很多人说平昌冬奥会后的四年是金博洋的低谷期,他自己不否认这种说法,但也补充说:“这四年让我快速成长。”回忆起四年中最难熬的那段时间,他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一闭上眼睛就在想今天的动作怎么又没做好,为什么总是不成功,他陷入对自己的质疑和焦虑中,也陷入“晚上失眠,白天没有精力训练”的怪圈里,现在回想起来,他知道这就是“过不去自己心里的坎”。
所幸困难面前,即使再苦,他也没有忘记滑冰的初心,从小时候第一次接触滑冰开始,他就做好了承受酸甜苦辣的准备,起起伏伏他都存放在心里,他在不断精进和磨砺中,等待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他淋漓尽致的表现,无疑让所有的努力都有了结果,沉积的情绪也终于得到了释放—男单短节目和自由滑比赛结束后,他两度泪洒冰场,那是复杂的情绪找到了出口。
金博洋
蓄力,转变
从对动作的千锤百炼,到比赛心态上的调整和转变,印证着金博洋一步步走向成熟。去年世锦赛和大奖赛的比赛中,金博洋遭遇了“滑铁卢”,他分析觉得是心态问题,“刚开始我就是想赢,想拿第一”,对成绩的看重反而使他没能平稳发挥,从那之后,他就反思总结,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不能只想着外在的名次,而忽略了内在的东西。”
当时的比赛距离北京冬奥会比较近,金博洋意识到问题就赶快调整状态,到冬奥会的时候已经有了全方位的转变,“能够特别理性的思考,每个动作都程序化地去执行,每个动作都经过思考,即使失败了也能及时调整去做下一个。”
接纳失败、灵活应变,有时候比追逐成功更重要,尤其是在这种重大的比赛中,手忙脚乱比失误更可怕。“不接纳失败的话就容易慌乱,及时接纳失败才能做好后面的每一步,不留遗憾。”金博洋说。
如此一来,尽管肩负着为国争光的使命,心里满怀着主场作战的激动,他也从容不迫,平常心对待,以最稳的心态完成了比赛,滑出了自己,“结束后,我们每个运动员都觉得这是心态最不紧张的一次。”
金博洋
探索,不止
冰上运动带来的挑战和乐趣,使金博洋很有冒险精神,对冰场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充满了好奇,他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而这些自我挑战,也丰富了他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他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专业中,“我喜欢骑摩托车,也比较喜欢一些电子产品,科技类的东西,所以像固定翼遥控的航模之类的,我都很爱,这些爱好也能给我一些出口,让我更专注自己平时的训练。”
冬奥会之后,他还陆续接触了一些杂志拍摄的工作,这种尝试对他来说也是很特别的,他的性格开朗,面对镜头不会拘谨,拍摄的间隙,他在片场和大家说说笑笑,俨然是一副邻家大男孩的样子。拍摄中他十分用心,在他看来,花样滑冰是一项多元化的运动,多接触不同的工作,可以丰富自己在赛场上的表现,不过平时不常拍照的他也笑称:“这段时间把我一辈子的头像都拍完了。”
金博洋
随着曝光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他的经历和性格,言行也更多地展现在大众视线里,对于关注度的提升和各种标签、头衔,金博洋没有太多情绪上的变化,“可能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但我觉得他们对我都是一种喜爱的关注吧,大家开心就好。”网络上喜欢他性格的人有很多,亲切地称他“喜剧人”,关于这个词他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他觉得幽默积极的性格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运动带给我的。”金博洋说。
许多人都是因为金博洋才关注花样滑冰的,他身上率真可爱的正能量不仅点燃了冰场上的热情,也带给大家欢乐和温暖。同样的,花样滑冰也成就了他的成长,赋予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在有边界的冰场上滑出无限的可能。
监制:YANKIMA / 策划:Sure / 摄影师:AX 刘健安 / 造型:DAHAO / 妆发:罗意 / 文字:孔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