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晋 | 我的释放点在角色上

罗晋相信,角色是从生活中来的。一日收工很晚,罗晋坐的车停下等红灯,在他的旁边,同时有一辆公交车也停了下来。罗晋靠在玻璃上,看着公交车上那个同样也靠在玻璃上的人。“我在想,他现在要去哪儿?他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罗晋 | 我的释放点在角色上

罗晋

还原自然生活

私下里,罗晋性情随和,可在戏里的淳于乔却总爱生气,一气就胃疼。拍摄时,罗晋觉得淳于乔胃疼的毛病是因为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甚至是情绪引发的,“可能人不气到那个程度,就没法理解” 。这次,他受邀参加东方卫视跨年演唱会,秉持着“饱吹饿唱”的原则,上台前什么都没吃。罗晋很久没唱歌了,猛的一来,情绪高度紧张。演出一结束,罗晋就开始胃疼,得了,他更加理解了淳于乔。

在《幕后之王》拍摄时,美术指导曾拿着一瓶香水跑到罗晋身边说:“你闻一下这个味,你觉得你的房间是这个味吗?”很少有美术会这么做,让罗晋印象深刻。后来淳于乔的房间里,始终弥漫着这股味。罗晋依然保持着提前到角色的主场景(意味着大量戏份在此拍摄),的习惯,“去看这个环境”,把所有物件归位到他认为舒服的地方,因为那样“才更像是我的家,不用每一条都去想,自然就出来了”。

罗晋相信,角色是从生活中来的。一日收工很晚,罗晋坐的车停下等红灯,在他的旁边,同时有一辆公交车也停了下来。罗晋靠在玻璃上,看着公交车上那个同样也靠在玻璃上的人。“我在想,他现在要去哪儿?他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他也会想起读大学时,晚上排练结束或者清早起来,和同学们去校外吃东西路过的工地,那些从工篷里进进出出的人,“端个盆出来刷牙洗脸,开心地聊着天” 。甚至出去旅行,罗晋在街上碰到玩改装车的人,就会停下,拿简单的英文跟人家聊上几句。

“其实人一辈子都是在不停地抓取,不管你做哪个行业,都需要你对生活的观察,你对人群或个体的观察,因为都是以人为本。” 罗晋说,“就是你在过你的生活,你在看着你身边的人和事,你从没想过要刻意记住什么,但你观察到的,所有令你动容的细节,都会成为你记忆中的片段。”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都是罗晋脑海中的一部电影。作为演员,他喜欢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最真实的,那是演不出来的。” 如何去还原某一段状态,这是演员罗晋所思考的事情。

罗晋 | 我的释放点在角色上

罗晋

我的释放点在角色上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没有办法去做这样的评价。因为把好人扔在坏人堆里,这个好人就是坏人;如果把坏人扔在好人堆里,这个坏人就是好人。” 复杂的逻辑推理,罗晋一时也做不出定论。

罗晋想起2010 年《三国》中自己饰演的汉献帝,他说自己当时想说的就是,尽管刘协作为东汉最后一任皇帝,但汉朝并非因他一人所为而灭亡。“他真的是一个努力的人,但大环境很难因为个人而改变。”后来罗晋看到观众的反馈中确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他觉得很满足,“因为我想表达的,有人看到。”

同样,随着《幕后之王》的热播,罗晋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反馈。“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像淳于乔一样的上司”令他印象深刻。虽说剧情设置在传媒行业,但事实上,剧中人物所受到的职业压力,以及面对的情感选择,早已辐射进各行各业。“只不过它以此为切口,讲了一个能够跟很多人达成共情、产生共鸣的故事。”罗晋说,“其实说实话,我希望部分人看到这个作品,能够对生活和工作再燃起希望。”

罗晋 | 我的释放点在角色上

罗晋

《鹤唳华亭》改编自雪满梁园的同名小说,罗晋在当中饰演太子萧定权。尽管恪守君臣与父子之道,却一直被父亲忌惮,屡遭疏远,不得不眼看庶长子齐王觊觎皇位。最终萧定权为家国孤身犯险,含恨而亡。罗晋在去年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人类的进步需要像萧定权这样的人,为了纯粹的信仰与热爱行事,而这些人却通常会被后人用“傻子”描述。罗晋认为心有坚定信念,就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他崇拜如萧定权这般的人,也希望自己一直做这样的人。

事实上,罗晋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活在角色的人生里。他醒着的时间里,有十几个小时都在片场,别人也通常会用角色的名字称呼他。每天收工之后,“在房间静静地坐一会儿,把自己找回来” 是罗晋唯一可以成为自己的时刻,却鲜少为人所知。

不拍戏的时候,罗晋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而封闭的状态。“只有这样,等有一天你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缺口打开,出来的东西就会……”他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形容词,“因为生活当中我不是一个太会表露情绪的人。”快乐和痛苦、兴奋与低迷都不在绝对值的两端。

“但角色可以带给我。”

角色带给你什么?

“可以让我发泄,可以让我释放。”

罗晋 | 我的释放点在角色上

罗晋

演员能做什么

小时候,像《英雄本色》这样的电影是需要“插录像带”看的,罗晋也没看过几部。他唯一记得的是学校组织学生看过《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在家乡,电影并不常出现在生活里。后来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同学们凑在一起讨论着《七宗罪》《鹅毛笔》,罗晋说自己只能“张个嘴,睁大眼睛看着,什么都不知道”,他惊觉自己原来落了这么一大截。

起初,罗晋并没想成为演员。若不是学了戏曲,童年的他甚至不能理解男孩子为什么要化着“胭脂妆”上台跳舞。

北京电影学院的拉片室,是罗晋在校四年里最常去的地方。直到今天,他依旧保留着大量阅片的习惯。看得多、看得杂,不是每一部都喜欢,但时常为自己的好奇心买单。每年四大国际电影节的入围片单一出,罗晋就开始四处搜罗喜欢的影碟,北京和上海仍旧开着的实体店铺他都逛遍了。早前的采访里他也透露过,自己甚至会背着投影仪进剧组。罗晋承认,在这件事上他有点儿“强迫症”,实在一口气看不下去的电影,分三天也得坚持看完,“看看它到底哪儿不好”。

看得多了,罗晋发现似乎所有潮流都在循环。几天前,罗晋参加活动,他看着自己做好的头发,回想起20 世纪80 年代流行的“一片云”发型。电影如是。早期受技术限制,电影的呈现趋近于纪录片形式,随着科技发展,更多技术得以应用。罗晋甚至觉得,随着v r 技术的日趋成熟,观影体验或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性。然而作为演员,要如何在多变的大众化审美和市场需求中坚守自我?罗晋坚信“以人为本”。

“退一万步说,我觉得演员这个职业其实也挺可怜的。”设想,当社会进入非常时期,演员可以做什么?“能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带给大家一个正面的影响,而不是盲目地去崇拜,然后炫自己。我觉得演员更需要有很正的三观,对吧?当然,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做一个对社会、对身边的人有价值的,能够给大家带来好的影响的演员。”

罗晋 | 我的释放点在角色上

罗晋

底色

提起家乡,罗晋说了四个字——“青山绿水”。罗晋的家乡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那儿有许多梧桐树。到了秋天,人们会把梧桐落叶扫成一堆再点燃,空气里都是香香的泥土和烧树叶的气味,“再配上晚霞,绝了”。

从小父母就跟罗晋说,做人要对得起自己做的事情,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不管别人怎么对自己,“我们都要以诚意、善意相待”。“其实从小家里条件还可以,所以导致我也有一个特别不在乎的心态。从A 点到B 点有一万条路,即使这条路很难,也要想怎么把它走得漂亮,我所说的漂亮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现在罗晋时常跟剧组里年轻的演员聊天,他总感叹“现在特别好”。罗晋跟他们说:“珍惜你们的每一段时光,珍惜你们每一阶段的生活状态,因为一旦过去了,再想回来就不可能了。” 他越发觉得生命里经过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对他产生影响。他去看前辈表演,汲取优点。“看比我年轻的人演戏,有缺点也有优点,缺点要反思,优点我要不要向别人学习?” 罗晋一直是个专注的人,要怎么保持这份专注呢?“少想一点。”他说。

罗晋说,或许有一天他也会演一个“十恶不赦”的角色,“让大家恨死我”。不在乎非议吗?“无所谓,我是演员,我要有尽可能多的尝试。我是顺着命走的人。”罗晋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