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云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博爱是仁,以恰当的方式去实现仁,便是义。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的中国区副代表陈蔚云(Vivian Tan)以她的所言所行,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释。
陈蔚云
与难民同行
“难民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当战争、暴力或迫害迫使他们逃离家园时,他们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如果命运眷顾,他们或许有时间收拾一个小小的随身行李;而如果不够幸运,他们只有放弃一切逃离家园,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一无所有。”陈蔚云经常要跟身边朋友解释这种最基础的定义。
难民署在它的网站上描述自己的使命:保障难民的生活和权利。这意味着,陈蔚云的工作就是与世界上生活的最艰难的一群人同行,尽量保障他们的生存,并且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进入难民署,陈蔚云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网络编辑,在日内瓦的办公室,三年来一切都很平稳,但每次透过同事提供的资料来撰写那些故事的时候,她都会涌起“我应该亲自去现场”的念头。2004 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波及多个国家,近20 万人遇难,陈蔚云被派往斯里兰卡,回忆在被海啸扭曲的火车轨道与尸体间穿行,她说:“没有时间去感慨状况是多么的惨烈,因为如果你想太多,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必须专注,把救灾物资以最高效率带给需要的人。”
2008 年,在阿富汗喀布尔,陈蔚云去探访一个难民营,从营地里出来,她与加拿大记者擦身而过,一个小时后,在新闻里她看到这个记者被绑架的报道。之后她回到驻地巴基斯坦,当地安全局势不断恶化,陈蔚云不止一次感受到迟在咫尺的爆炸,窗户被震得发颤,而她在巴基斯坦的同事更有人因公殉职,还有人遭遇绑架事件。“作为一名人道主义工作者,难民署的工作人员经常在紧急救援的前线。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完善的系统来管理安全风险,防止悲剧的发生。”
人非圣贤,孰能忘情。在陈蔚云的职业生涯中,总有令她辗转难眠的时刻:“2017 年9 月,我在孟加拉国任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罗兴亚难民从缅甸来到这里。他们大多数连续数日逃亡在路上,没有食物也没有水。看到这些婴儿、妇女、老人,我的心都碎了。但几个月后,他们又站了起来,适应了新的营地的生活。难民的顽强与坚韧总是让我感到欣慰。”
陈蔚云
越走越远
一个对政治和时事很感兴趣的小女生在长大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同时也拍摄记录片,而在最初的新闻职业生涯中,陈蔚云更关注的是生活方式和艺术文化方面的内容,去各地旅游,她也很喜欢和当地人交流这方面的话题。“其实最初我是想这个工作不错,是很好的锻练,然后几年后我就会回到新加坡,结婚生孩子。”但十几年过去了,陈蔚云越走越远。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之后,陈蔚云接受了一份意义特殊的任命。2009 年到2011 年,陈蔚云被世卫组织借调为中国区发言人。那个时候甲型H1N1 流感疫情威胁全球。“这个疫情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和我的同事要负责向大众媒体去解释,消除公众误解与恐慌。”
2018 年3 月,陈蔚云接受了最新的一次调动,从泰国曼谷来到中国北京,担任副代表。“我很高兴接受这个任命,因为之前的工作都是在做传播,而这个职位是更为全面的管理工作,目的是加强难民署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在北京,她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工作:“我希望通过公益电影展、艺术展这样的活动,向更多的受众群体讲述什么是难民,为什么这些人会成为难民,当他们到达一个新环境中,所面对的挑战是怎样的。”而且这种讲述变得更贴近生活方式:“比如我们计划做一个难民的美食节,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食物汇集在一起,让大家来品尝。”
祖辈是下南洋的一代,父亲曾供职于新加坡华文报刊《星洲日报》,当年,正是父亲在东南亚边境拍摄的许多纪实照片让陈蔚云首次真切感受到世界上还有人是这样艰难地生活着。父亲现在还一直鼓励和督促她把所经历的这一切写下来。“哎呀,可我是个工作狂,已经和工作结婚了。”陈蔚云笑着说:“以后一定会有时间来做这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