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谭卓

与其他一些艺术家不同,谭卓在用作品提出问题时,往往包含了某种解题的自我倾向。比起迷茫、愤怒、控诉、逃避等方式,她更愿意寻找某种出路,用充满力量感的方式来回应现实。这或许与谭卓对艺术家社会责任的理解有关。

艺术家,谭卓

谭卓

谭卓抵达摄影棚的时间比计划晚了两个多小时,一天连着接受几场拍摄采访,谭卓脸上不见疲惫,倒是涌动着一股别样的兴奋感。时间回到几天前,谭卓首个个展“不现时”在798颂艺术中心开幕。开幕当天,谭卓与策展人朱朱在现场几乎为每件作品都做了导览讲解,展馆内人头攒动,工作人员不得不时时提醒,以免观众不小心碰触到展品。展馆门口祝贺个展开幕的花篮一字排开,倪虹洁送来两组花椰菜,寓意“才华”横溢。有路人想进去,因为没有邀请函被工作人员挡在门口,嘴里嘟囔一句:“是什么明星见面会吗?“

这样一幅热闹景象在艺术遇冷的当下难得一见,这当然与谭卓的明星身份脱不开关系,对于这点谭卓自己也毫不讳言,“我愿意善用这个身份,让更多人因为关注我而更多地去关注艺术。”不过论及谭卓的艺术家身份,却绝非“心血来潮”或“明星跨界”这样简单。策展人朱朱称谭卓拥有足够多的参与艺术活动的经验,“这些经验支持了她在创作观念和作品形式方面的思虑,而非像一个擅入者滞后于当代艺术的内部进程”。言下之意,谭卓是艺术圈的“自己人”。在采访中,谭卓所表达出的艺术观念亦带有一位当代艺术家的自觉。或许时机正好,这一次,忘记谭卓身上的其他身份,听她聊聊艺术,以及与艺术有关的一切。

艺术家,谭卓

谭卓

火箭、《鼠疫》与夏日即兴

步入“不现时”个展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装置作品,一枚银色火箭冲破一只白色手袋的束缚,掀起汹涌气浪。这件名为《无限可能的Baguette》的作品是谭卓第一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她在作品中解构了手袋的概念,用手袋里飞出火箭来“预示生活里蕴含着的无限可能”。观众很容易感受到作品中的能量和幽默感,但人们或许很难想象,这件作品诞生于新冠肺炎疫情伊始,是谭卓对人生中难得的崩溃时刻的一次回应。

“对于我们80后来说,过往的生活是很简单的,没有经历过这样巨大的全球性的事件。我们所有人在那个时候变成一个命运的共同体,被写进历史。”谭卓在隔离中体会到了失去自由的不适感,尽管她已经非常积极地调整自己:每天开窗呼吸新鲜空气,让头脑保持清醒;规划好每天的时间安排,以免完全失去规律;定时看新闻吃早餐、做瑜伽、写字、看书看电影、打扫房间……可谭卓逐渐发现,即使做到上述一切,依然不够抗衡内心迅速滋长的情绪。

“就像加缪的《鼠疫》,以前只是从文学层面去感受它,但到了那个时候,你好像能嗅到书里那些腐坏的、血腥的味道。这种感觉真的很糟糕。”就在谭卓濒临崩溃的时候,FENDI推出了与全球十位艺术家合作的艺术计划。作为FENDI的中国区艺术大使,谭卓受邀参加。品牌方原计划仅是在手袋上进行绘画或装饰创作(其他受邀艺术家基本也都是这样做的),但谭卓认为这种方式不足以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我心里有特别大的情绪,一个手袋根本装不下。”于是,谭卓将这些涌动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化为一支冲向云霄的火箭,用积极的方式去回应自己的真实感受,也试图给予他人以力量。

艺术家,谭卓

谭卓

现在搜索当时FENDI展览的照片,还能看到《无限可能的Baguette》被放置在展厅最中央的位置,无疑是十件作品中体量最大、视觉冲击力也最强的作品。这件作品后来被FENDI罗马总部收藏。这次创作的成功让谭卓意识到在浸淫艺术多年以后,自己可以用作品向这个世界投下一枚石子,让其他人听见它的回声。在当时接受某次采访时,谭卓放出话来:今后至少每年都要有一件作品可以公开展览。

谭卓几乎在以一位职业艺术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难得之处在于,她用随后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的承诺。

不过,让我们先把时钟调回上世纪80年代。彼时,谭卓年纪尚幼,沉迷于反复拼装建筑玩具,给芭比娃娃设计服装,看书,画画。谭卓的家人在医疗系统工作,家里常见手术刀、橡胶手套这些医疗用具。谭卓从小喜欢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哪怕内容是关于解剖。因此当多年以后,谭卓接触到有“死亡艺术家”之称的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那些散发着福尔马林气味的作品时,她心里却生出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在谭卓看来,正是这些成长经验让自己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到20岁时,谭卓已经确定自己想要在艺术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当时结交的也基本都是艺术圈的朋友。反而后来将她带入公众视野的演员身份,倒是一次误打误撞的“无心插柳”。

关于演员谭卓,那是另一个故事。在我们的故事里,时间来到2013年夏天,谭卓与几位艺术家朋友聚在一起想搞点创作,一切即兴发生,有人拿来摄影机,有人用一块白布围成谭卓的裙子,一只橘猫闯进镜头……当时的谭卓想必没有预料到,类似的创作会断断续续延续至2021年。最终,这段即兴创作的影像成为她第二件公开展出的作品《下午茶》中的一部分。

艺术家,谭卓

谭卓

花神、《启示录》与四重开心

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花神咖啡馆歇业倒闭。这座曾吸引过莫奈、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大家的文化地标的遽然消逝,令谭卓心有戚戚。“这意味着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在此截断,就此消失。一扇扇门在你身后关上,你眼前的门也在一扇扇打开,可是没有任何人能告诉你既有的经验。在这个时刻,我们都是新生儿。”谭卓反思当人们身处于历史洪流之中,应该何去何从,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又要如何重新建构。她将这些思索融进了装置作品《下午茶》中。这件装置外壳是一个巨型的玻璃盒子,盒子里放置着一张长餐桌,白色餐布垂坠到地面,碟子刀叉一应俱全,而充当下午茶“甜点”的,却是十台正方体的老式显示器,犹如切割齐整的十块蛋糕。显示器里播放的正是前面提到的谭卓与朋友们拍摄的即兴影像,空间里循环播放的声音素材也由谭卓亲自挑选,囊括了2014年至2021年间,在全球范围内科技、经济、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新闻大事件。

不难发现,在谭卓的艺术创作中,始终带有对当下社会议题的关切。在谭卓看来,这源于自己对“人”本身的关注。“每次在做创作时,我们固然会沉浸在当时的作品和话题之下去思考创作,但当作品越做越多的时候,你会意识到作品里的元素在透露你是谁。”随着谭卓一件件作品做下来,她发现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848年,威尼斯爆发革命起义,战争炮火之下,花神咖啡馆暂停营业,将自己改成收容所,用来救治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而在近两百年后,谭卓受咖啡馆倒闭的触动,用艺术创作去关照弱者。历史与现实在此处形成有趣的互文,也让谭卓的艺术创作带上了些宿命的味道。

随着《无限可能的Baguette》与《下午茶》两件作品的成功展出,谭卓在艺术圈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2022年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时,知名策展人朱朱负责其中一个板块的策展工作,他主动找到谭卓,邀请她参加这次双年展——以艺术家的身份。

艺术家,谭卓

谭卓

“朱老师是业内非常重要的一位策展人,所以当他对我说,希望你作为艺术家带着作品过来,当然是对你职业的认可。”在采访时谈及此事,谭卓难掩兴奋,连着用了四次“我很开心”。第一次开心是接到朱朱的邀请;第二次开心是作品方案得到朱朱的认可通过;第三次开心用在强调自己在艺术行业被接受;第四次则赠予自己,最终顺利完成一件能够给自己交代的作品。

这件装置作品名叫《启示录》,由一块屏幕和三台打印机组成。随着屏幕中谭卓的数字人化身不停地敲打键盘,打印机以十分钟一张纸的速度,不间断地打出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由基因链、太阳花纹、阴阳太极、星球等各种符号组成,作品的官方资料里这样写道:“来自不同领域的符号在纸上随机组合、纠缠。通过作品体现了艺术家谭卓本人在当下时代,对人类科技与文明,现在与未来的共生思考。”

相比前两组作品,《启示录》的概念无疑更加抽象,但也显得更加野心勃勃。谭卓希望这件作品能够引发观众对当下时代的反思——我们所不顾一切疯狂追求的东西,究竟意味着什么?与这件作品严肃的意义表达形成有趣反差的,是它“特种兵”式的创作过程。作品是谭卓在剧组拍戏期间完成的,“白天拍戏晚上创作,每天熬夜熬到早晨四五点,熬得脑门上都是痘,头发狂掉,几乎快熬秃头了。”在如此极限的状态下,本来不爱张扬的谭卓在作品方案通过以后,请全组朋友吃了顿饭,为自己解压。简单的情绪释放之后,是更加紧张的制作过程。最终在大家全力以赴之下,作品顺利在开幕前布置完成。

“我很重视这次机会,因为接到邀请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拿到入场券,你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作品说话。”作为一位“艺术新人”,谭卓很在意自己是否得到业内的认可,而论及作品最终的展出效果,谭卓强调道:“朱老师对作品的评价特别高,作品后来也非常受欢迎,被邀请去了很多展览。”

艺术家,谭卓

谭卓

孙悟空、艺术造梦与本能

艺术家谭卓干净利落,身穿一件米黄色带有暗纹的盘扣唐装,内衬一件白色高领毛衣,毛衣下摆被整齐扎在黑色直筒皮裤里面,优雅而干练。在自己的首个个展上,谭卓像一位面面俱到的主人,作品的导览讲解自不消说,她所做的还包括:讲解人的站位安排,帮别人调试话筒,提醒观众保护作品等等。这一方面自然与谭卓爱操心、责任感强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对办展这件事不说是甘之若饴,至少也是乐在其中。

“不现时”个展的全名是“启示录—不现时”,从名字能够看出,展览承接于《启示录》这件作品。《启示录》里谭卓的数字人化身形象被打印出来,经过裁剪拼贴,创作出一件件拼贴作品,构成这次个展的主要内容。不过与《启示录》不同,这一次的数字人形象不再是谭卓的化身,而是经过“去我化”的众生相。“这种众生相或者说无相是源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的‘无器官身体’这一哲学观点,这些形象是我,也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因为我们的处境都是相同的,能够唤起共同的意识。”谭卓熟稔地介绍这次展览背后的哲学意涵,不禁让人想到她的另一个身份:在北大研修西方哲学史课程的哲学系学生,“‘不现时’的名字灵感也是来源于德勒兹,意为不是现在的时间,是未来的过去时。其实还是现在,只是从不同的时空去看待当下的问题。”

抛开这些略显深奥的哲学表述,谭卓实际试图创造的是一个孙悟空式的六边形女战士形象,来给予大家应对现实问题的力量。“我们所有人的处境其实大同小异,而我们又都希望更好地活下去,所以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时候,只有去积极地应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谭卓希望当观众看到作品中那些无所不能、七十二变的完美女神时,能够获得一种彼此鼓励、彼此给予希望的连接,“我们必须要相信自己,生活令我们不得不强悍,我们就是自己的神。”

与其他一些艺术家不同,谭卓在用作品提出问题时,往往包含了某种解题的自我倾向。比起迷茫、愤怒、控诉、逃避等方式,她更愿意寻找某种出路,用充满力量感的方式来回应现实。这或许与谭卓对艺术家社会责任的理解有关。“艺术可以让人的心灵更加健全,从而抵抗社会迂腐的黑暗。”弗里德里希·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艺术救世论”令谭卓印象深刻,“人类想从启蒙阶段走向理性社会,唯一的桥梁就是艺术和美。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奔驰发明汽车一样,艺术也是一个造梦的世界,因为有梦想要去实现,这个社会才得以进步。”

我们的拍摄最终持续到了凌晨4点,先前的拍摄方案在过程中被改变直至推翻,谭卓投入进来一起创作,共同完成了你现在看到的这组大片。艺术家谭卓的精力之旺盛、对自我要求之严格,令人叹服。采访临近尾声时,我问她:“艺术对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什么?”谭卓思忖片刻,回答道:“至少有一点,我没有办法接受不美的东西。”说完,谭卓又习惯性地强调了一句,“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本能。”

出品:王锋,李晓娟 / 监制:于梦菡 / 编辑:蘑菇仙 / 摄影:左多寶 / 撰文:九酱Jove / 造型:Jade / 化妆:Ricky / 发型:Tao Liu / 美术:蛋长 / 造型助理:小巴 / 策划助理:lo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