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时代更迭很快,创作的技术手段不断变化,但戏剧是永不过时、不可取代的,因为戏剧承载的是人的情感。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今天要聊戏。

谈到戏,大家往往会提演技,我觉得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对美的认知比所谓的表演技巧更加重要。不同的认知就会导向不同的呈现,譬如舞台剧和影视剧在表演上区分很大。在舞台上,为了让观众理解,调动观众情绪或是呈现更好的舞台效果,往往会使用略带夸张的形体、语言,影视则更多的是呈现真实。真正要讲两者的共性和差别,三言两语很难说清,因为二者的美学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我觉得无论哪种载体的表演,最打动人的、最珍贵的、最高级的永远是真诚。用技巧给观众呈现,或是炫技,对我来说不是最好的表演。最好的表演是真诚的,就像我们看纪录片,看新闻的当事人,他们都没有表演, 但他们都能打动人。所以我对表演这件事的理解,更多的不是我“演”他,而是我全然地感受和理解这个人,然后我做他,我是他。这是我对表演的追求,这么多年我一直往这方面努力。

娄烨导演给了我很大帮助,我非常感谢他。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春风沉醉的夜晚》是我表演生涯里很重要的作品,那是我第二部电影,当时我看了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女主角是一位冰岛的歌手,叫比约克。这部戏深深打动了我,正好这时娄烨找我演《春风沉醉的夜晚》,他想要这个戏的男主角走在大街上没有人能认出来他是个演员。我觉得这太好了,是我想实践的事情,就是《黑暗中的舞者》那种表演方式。所以《春风沉醉的夜晚》是我在表演上的实验,实验后我发现这条路走得通,基本奠定了我的表演认知——少一点技、多一点真。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当然,进入不同角色没有任何可以套用的公式。角色的情况不同,那理解和抵达他的方式就不同。比如《漫长的季节》里的龚彪,他是一个与我很亲近的角色,因为我本身是东北人。在东北,像龚彪这样的人物,原型比比皆是,在他身上我能明显看到很多我身边人的特点。龚彪的方言、举止就是我的童年记忆、我的生长环境、我血液里流淌的东西。那我贴近他,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很多东西就是存在于血液中的。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这个角色有年龄跨度,需要带特效妆。为了让观众感知这是“龚彪”而不是秦昊,特效妆的确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和帮助。但特效妆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其实都很辛苦,妆发很久,每天带四五个小时,卸需要一两个小时。胶水粘在脸上导致过敏, 开始起疙瘩,甚至烂脸,但还得接着粘,当时经常脸上起的全是疙瘩。为了让龚彪的嘴更凸一些,看起来有点龅牙的感觉,我还戴了牙套,那个东西只要带三四个小时以上,牙龈、嘴皮就开始磨泡了,也是一个好大的挑战。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这部戏横跨龚彪的两个人生阶段,我觉得在表演过程中,一定要找到两个阶段的连接点,一定不能把他分割成两个人。因为生病、岁月的摧残,龚彪的外表可以发生许多变化,甚至判若两人,但这个人的本性是不变的。一开始我们设置的是,年轻的龚彪文质彬彬,闷闷的,但是剧中他中年挺彪的。这样一来他中年体型、性格变化不那么合理。所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一直都在创作。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我想,要不就设计他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很多事情就解释得通了。我当时查了资料,包括我观察身边有糖尿病的朋友,腿细身体胖是他们的一个特征,所以我们把打胰岛素这一情节加在了他回家的戏里。我们对原本的性格设定也进行了调整,让年轻时候的龚彪就已经是直的、彪的,为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我觉得立体的、生动的角色就必然是复杂的,因为人性本身是复杂的。不是片面提取,而是反复推敲的。影视作品毕竟不是生活纪实、不是纪录片,它也需要制造戏剧性和运用技术手段去调动观众的情感情绪,但这个度需要思考,严格把控,否则就会夸张虚浮,观众无法共情。

秦昊:从莎士比亚时代到今天

秦昊

时代更迭很快,创作的技术手段不断变化,但戏剧是永不过时、不可取代的,因为戏剧承载的是人的情感。我觉得戏剧从莎士比亚时代到现在,它的内核是不变的。更关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介质……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戏剧性产生,这一点不会因为时代更迭而变化。

出品:王锋、李晓娟 / 监制:秋楠 / 摄影:John Hendricks Bechtel / 造型:John Tyndall / 编辑:李琛 / 采访&撰文:王大可 / 发型&化妆:米扬 / 制片:阿灰&恰恰(1TIN Studio)/ 造型协助:8LACKB大黑 、kico&lu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