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庭院以白色为主,使原本灰暗闭塞的感觉完全改变。最大的惊喜是设计师沈墨将以前老房的墙体保留了一块下来,做成假山的样子,这里包含着爷爷奶奶曾经一起建造的回忆。
93 岁的倔强是要保护的
设计,有时候是一种保护,比如一个93 岁裱画师的倔强,你也要执拗地与他为伍,这是一种尊敬,更是源于一份设计师该有的初心。
分散使用的灯光,透过玻璃墙让室内室外勾连起来,使得整个庭院的夜晚柔和又温暖。
这处百年老宅就坐落在杭州的南宋御街上,房子有些破败,房间低矮闷热,通风采光都不太好,一遇到暴雨天气,房间都在漏雨,又没有卫生间,可是不管孩子们如何劝说,高龄的戴爷爷就是不搬,他说,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挺好的。老人的倔强总是让人无奈的,沈墨好似能明白这样的坚守。
诗情画意的格栅门将室内与室外景观串联起来。
一个耄耋老人,经历过更坏的时代、更糟的处境,如今能够饱腹,能够在一生都不需要改变的环境中颐养天年,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漏雨?那才是多大一点儿事情啊!没厕所?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需烦扰?老人心里一定在嘲笑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娇惯。不搬就不搬,那么就在这处老宅里延续戴爷爷的故事吧!
改造后的院子里设计了既可蓄水又可观赏的水池,水的流向和人的动向分开,将水引流集中到水池里,水池里水满后导流到种花区,可以循环利用。
与自然、空间、人联结
戴爷爷的老宅并不算小,他住了一间小小的卧室,剩下几间都堆着陈年旧物,利用率很低。院子里也是杂物堆积,不见生机。现场情况极为复杂,很多已经不能使用,还要面对山体建筑的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水系统,怎么把雨水和山上下来的水利用起来,不对人和建筑产生隐患,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落地窗上设计悬空的飘窗,设计师考虑到儿女们要照顾老人的需求,飘窗不仅可以坐卧,还可用作陪护床。
还要面对室内空间各种功能的满足,比如当时戴爷爷居住的地方没有生活上下水和排污系统,没有洗手间;比如隔热、通风都不好;比如没有一处宽敞之地供爷爷裱画等。这样的环境确实需要改变,虽然戴爷爷并没有很多的要求,但是对于一个高龄的居住者而言,确实非常不方便。
裱画室中以窗为画框,内外成画,人景互映。
沈墨思考更多的是,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怎么做到人、建筑、自然的融合统一,怎么与这间老宅的时空对话,怎么去传达一位老人的经历过往,怎么呈现一位裱画先生的匠心精神,怎么去繁就简地满足一位老者的精神世界?做一种怎样的设计,才能把自然、空间和人紧密而恰当地联结?
原来爷爷卧室变成诗情画意的裱画工作间。
住在中国画里好吗
沈墨的设计表达在这个尝试中,是中国式的,有着暖暖的、细细的中国风。他思考着老人的一生,看着过去那个破破落落的小院,看看老人一直的居住情境,他明白老人的那种朴素、节省、克制和情怀。他是个裱画师,他一定是更懂画、懂美的。他总是用双手裱出最美的画,何不住在里面呢?于是,沈墨找到了打造宅院最好的方式。他借用南宋四大画家的“一角半边”的构图写意,让画面留白,充满意境,把老人的宅院做成了一幅山水画。
院子里的茶几、柱子利用了以前老房子留下的木梁,重新改造再利用。
接地气的生活、自然的风雨、建筑的光影都是这幅画的内容。大自然已经很丰富了,戴爷爷的人生已经很充实了,不需要太多装饰,不需要太多复杂,最终,一幅白底的画面就出现了。舒展的白色基底,精心留住原有的梁柱和石墙,让念旧的老人可以寻见房屋曾经的记忆。极简的卧室陈列,一如戴爷爷的以前,不过是休息的一隅。大大的落地窗,让阳光或是雨水肆意,让自然倾泻而入。室外有蓄水池,有养花区,还有一棵茁壮的大树庇荫着老宅子,一切都那么舒适安然。
原来废弃的仓库改造为如诗如画的新卧室。卧室内设计前后两个玻璃窗,保证了白天自然光线的充足了,通风也比原来改善不少。
沈墨精心设计的这幅画,充满了极简的诗情画意,对这位老人而言,也不是一份沉重的礼物,因为它简单而清澈,装着一个新匠人对老匠人的全部敬意,就让他静静地住在这幅中国画中,做着自己一生的追求,对谁来说,都是件幸福的事情。